刘树森(Shu-sen Liu/ S.S. Liu)简历
1932年生,安徽纵阳。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细胞生物学博士生导师。1950年入南京大学,1956年南京农业大学毒理学研究生毕业。1962年莫斯科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Ph.D.学位。1980-82年美国纽约市卫生研究院纽约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爱因斯坦生物能力学实验室客座研究教授。
历任: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所长(1983-91),中科院动物所、清华、北大联合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主任 (1987-91).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理科成员(1986-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二届理科成员(1986-91),清华大学(1985-89)、中国科技大学(1992-96),天津体育大学人体生理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1998-),温州医学院(2005-)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理事会2-6届常务理事;美国糖尿病协会特邀专家组成员(2001-),国际生物物理学评论和通讯(Intern J, Bio- Physics, Rev, & Lett.,(2005-)(新加坡)编委,中国线粒体研究协会Chinese-Mit主席(2005-2011),亚洲线粒体研究与医学会(ASMRM)荣誉主席”(2011-)等。
1963年起刘树森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生物膜能力学和线粒体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50余年中, 承担 “膜与能量转换”,“生物膜与细胞起源”,”生物大分子研究基础”,”线粒体与细胞衰老”等国家重大或973项目;“质子泵与膜融合”﹑“线粒体电子流-质子流能量偶联", “线粒体DNA的三环结构”﹑“线粒体与老年痴呆”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重点基金等。所著《膜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977》,《膜分子生物学,1983,1989》入编《基础分子生物学》高校教材。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基础成果奖。“口服脂质体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理”获2000年全国药学大会二等优等论文奖; 应邀于欧美日俄等国20多所大学讲学, 包括“美国中部大学联合会(MASUA)杰出外国学者”荣誉讲座(1990-91)”;德国马普学会”马丁路德”讲座特邀学术报告(1991)。
刘树森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线粒体生物能力学及其与细胞生理病理与膜生物工程问题, 对”创新生物膜化学渗透学说,推动线粒体医学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 (李欣: “名家访谈”-科技成果研究与管理, 2011)”。
发表原始研究论文,包括SCI刊物有: Biophysical J(1962)、Int.J.Neurochem(1983)、I Biochemistry(1995)、 Bios. Rep (1997)、J.Bioenergetics & Biomembranes(1999)、FEB Lett(2002)、 Histochem.Cell Biol.(2003)、 B一ochem Biophys Acta (2010)、Free Rad. Biol. Med(2010)、 Ann.N.Y.Acad.Sci.(2010) 等和”中国科学”等国内核 心期刊发表有关线粒体研究论文100余篇。美国科学出版社(Academy Press USA)等发表专著5篇。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20余次,包括: “线粒体质子跨膜电位Δp与氧自由基产生的调控”(欧洲生物能力学EBEG专题会,1995,比利时),“线粒体活性氧循环与Q循环和质子循环共转运的理论模型”(国际氧化应激与自由基生物医学大会-1995-中国北京, -1996-法国巴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活性氧” (国际膜生物能力学讨论会,1996,莫斯科)、“线粒体质子跨膜电位Δp新功能”(第4届亚洲线粒体研究会ASMRM-2007, 韩国首尔), “膜表面质子流ΔpHS是线粒体ATP合成首要能量的实验证明”(第5届ASMRM大会-2008,中国天津),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Q循环活性氧生成途径的进化”(第7届ASMRM-2010,日本福岗), “线粒体DNA对真核生物基因组发展进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贡献”(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2011,中国杭州), “线粒体动态结构与化学渗透能力学的本质联接:膜融合与ATP合成共同竞争ΔpHS能源”(第五届国际生物力学讨论会,2012,中国上海)及“肝线粒体与口服脂质体胰岛素对糖尿病疗效及其药理作用机理”(第10届ASMRM-2013,韩国首尔)等。
荣获: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4);“美国中部大学联合会ASMRM杰出外国学者”(1989) “国务院科学研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91);“中国科学院突出贡献教师奖”(2008);“亚洲线粒体研究与医学会(ASMRM)荣誉主席”(2011,日本)等,以及其它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多项。